特医食品临床销售“新风口”即将到来,国内企业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栏目:展会 时间:2021-11-01 10:33 来源: 食品健康在线 阅读量:16524 会员投稿
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25.9亿元增至2020年的77.2亿元,扩大了约3倍,预计2021年将增至100.1亿元。不占药占比、无带量采购、无目录限制,未来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加大及医院营养科建设发展等因素驱动下,特医食品凭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
未来特医食品将以明确身份通过医生处方的形式在医院肿瘤、内分泌、外科、ICU等临床科室应用。然而,科普不足和营养教育是妨碍特医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特医食品在临床和公众中的普及将会是行业各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1.政策背景
新规拟将特医食品纳入医保范畴,产业临床销售将实现新突破。2021年8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提供其他收费项目分类具体信息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结合本地政策和工作实际情况,增补所需的其他收费项目,包括但不限于特医食品等类别。这一消息引起业内普遍关注,《通知》的发布为特医食品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2.经济背景
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且预计2021年行业市场营收将突破8万亿元。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此外,疫情影响下居民对提高身体免疫力的大健康食品消费也在增加。特医食品属于大健康产业下的细分领域,和大健康产业一样具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图1:2015-2021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整体营收及预测随着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中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中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医食品作为慢性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营养支持产品,将更加受到重视。图2:2017-2025年中国慢性病发病率的流行趋势及预测来源:《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FSMP),简称特医食品,是指为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我国对特医食品实行严格的注册审批管理。根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GB29922-2013),按照使用人群年龄划分,特医食品可分为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中后者可进一步分为全营养类型、特定全营养类型、非全营养类型。特医食品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包括特医食品生产所需配方原料供应商。产业链中游环节主体为特医食品生产企业,业务范围涉及特医食品系统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类型涵盖乳制品企业、药品企业、保健品企业等。产业链下游涉及特医食品消费场所及消费人群,其中消费场所包括二三级医院、社区医院、社会药店、养老机构以及线上渠道(特定全营养类型除外)等。2015-2020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从620亿元上升到814.8亿元,且2015年后增速平稳,均在5.6%左右。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且有望在近几年突破千亿。图4:2015-2021年全球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及增长率国内特医食品的需求量和产量迅速增长,未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16-2020年中国特医食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2020年疫情暴发使得提高免疫力的食品和功能性食品受到市场欢迎,因而特医食品市场规模增速明显上扬。中国只有1.6%的营养不良患者在食用特医食品,与美国65%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未来特医食品将以明确身份通过医生处方的形式在医院肿瘤、内分泌、外科、ICU等临床科室应用,且在人口老龄化、下游需求不断加大及医院营养科建设发展等因素驱动下,特医食品凭借在临床营养支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增长。从国内获批产品来看,截至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过注册的特医食品共72款,已有27家企业的特医食品通过注册,其中雀巢、雅培两家外资企业独占第一梯队,旗下分别拥有11款、8款特医食品,国内企业圣元以5款产品获批数位列第三。而从获批产品数目上看,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数目相当,国内产品占比52.9%,获批数量已实现对进口产品的赶超,可见中资企业优势逐渐突出。从产品形态上来看,在已批准的72款产品中,除了13款为液态产品,其余有59款产品的剂型为粉状,占比超过8成。基于固态产品在加工、储运、货架期等多方面的优势,多数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产出固态产品。但液态产品亦具有自身优点,例如易于临床的使用等,因此临床工作者也希望企业能够供应更多的液态类特医食品。从这方面来说,液态类特医食品可能更有市场前景。当然产品开发忌盲目入场,企业要尤其重视液态特医食品包装的设计,在切实保证产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便利性。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获批的特医食品企业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南北地区协同发展”的格局,江苏、浙江、山东、广东、黑龙江特医食品产品获批数量较有优势,其中江苏依靠6家特医食品生产企业已获得11项特医食品注册证,在国内遥遥领先。山东和浙江各以5项注册证成为国内排名第二的特医食品产业聚集地。从企业数量及地区分布来看,截至2021年7月19日,中国特医食品相关企业共有954家,其中在业、存续的企业为864家,占所有有关企业的90.57%。而就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广东省的相关企业最多,达到129家,其次为山东省,达到107家。
1. 严监管拉长产品面市周期,尚未完善的政策增加了特医食品在市场中的流通难度2016年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是特医食品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但同时更大的监管力度导致特医食品行业的进入壁垒高——难度高、成本高、时间长,这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由于严格的监管导致研发生产要求高、注册周期长,未完善的政策导致产品面市难度高,且流通渠道不规范。特医食品在我国仍需普及认知,市场的认知不足问题主要存在于研发生产企业、经销商、医生及患者当中。特医食品在我国流通需要标准化,比如应当以明确身份通过医生处方的形式在医院的临床科室应用。而目前看来,认知不足与标准缺失将阻碍我国特医食品行业的发展。3. 营养类专业开设学位少,临床营养类人才供应乏力以临床医学为例,其升学通路(专-本,本-硕,硕-博等)建设完善,学科开设院校多;而营养类专业升学通路缺乏建设,人才培养与供给相对乏力。从2019年的岗位分布数据来看,营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少有医生、营养师等。由此可见,医院营养科的建设上存在困难。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